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山亭生活网 2022-04-05 450 10

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?一篇文章解决你所有困惑

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篇文章来自幽哥,天涯论坛百大经典人物,职场天地版主,代表作《工作只需20年》《逆袭时代》等好评如潮。

这些年来,他作为一名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,立足北上广深杭苏等城市,见证着时代的变迁。脚踏实地的人生经历,练就了用事实说话的文章风格。

他的很多粉丝称其为职场界的“宝藏男人”,如果你也想拥有这样一位“诸葛亮”,不妨关注他的个人公众号

点击名片就可以看到啦▼

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?一篇文章解决你所有困惑

作者|幽哥

温馨提示:本文共3500字,读完约6分钟,

能彻底解决你的职业定向问题。

本文价值10万,建议认真读完。

工作种类千千万万,刚毕业确实不知道自己做啥工作才好。

毕业后,除了勉强在做的这第一份工作,其他行业中各种企业的所有岗位,自己都未曾接触,自然会对未知充满莫名的期待,期待自然就变成了憧憬,认为它们都比现在自己的工作好。

于是,大多数人毕业一两年内就会换工作。

这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当初这第一份工作TA曾经各种纠结和权衡,好像要做一辈子一样,现在才半年过去,一年还不到,就想要彻底推翻自己的选择。

以上,是第一次打脸。

而人生,就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。因为到了第二家单位,待了一年不到,TA又开始这个轮回了,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。结果当然是再次寻求跳槽。

此刻你问TA:“你到底想做啥工作?”TA肯定不回答你,因为TA也不知道。

如果你继续追问的话,TA会告诉你“我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!”

是的,别为难TA了,TA确实不知道。

以上,都叫做职业定向问题,会在毕业头三年尤其毕业第20-30个月的迷茫期集中爆发。

大家注意下,不是在毕业第一年,也不是毕业第四年,而是很精确地在毕业第二第三年之间。

此时的焦虑感会让自己心力憔悴,无论你是本地家乡就业,还是异地在大城市工作,这个职业定向混沌期都不可避免。

唯一不同的是,后者因为孤身在外,严重情况会导致抑郁症和轻生的现象。

那么,如何加快职业定向,如何找出“我到底该做什么工作”的答案呢?

我们今天就来做个最全面和最专业的解答,看完本文,彻底解决这个职业定向问题。

当然,有些人悟性来得比较晚,毕业了5-10年,都还在纠结这个问题,我们也一并连带解决。本文价值十万。我们先从常见问题来接近本质,就容易解决问题了,不教条,不鸡汤。

01

爱好=工作?

爱好绝不等同于工作。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点,这也是找工作时,最容易犯的错误。

“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”“这不是我想要的”“我也不喜欢我的专业”——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,尤其是应届毕业生。

大家此刻带上语气感觉下这几个抱怨,是不是经常听到?

但是,你注意下,毕业五年后的人,就没这些问题了,你听过几个30岁开外的人还说自己不确定职业方向的?

很少,根据我们统计,只有婚后从大城市重回家乡、海龟回国、小富二代,这三类人才会在多年后有这种情况,不能说弯路走得多,只能说前面走得太顺没注意大方向。

这里,第一个问题就来了,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从自己的爱好入手去找工作。

大多数人会说“我不喜欢考公务员”“我喜欢做教师”“我不想做医生”“我想进大银行”“我对设计工作特别感兴趣”……

大家发现问题了没有?

本质不一样:工作是商品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,是企业为了做生意赚钱而设置的岗位;爱好是你个人的兴趣。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完全不同,目的更是背道而驰。

工作和爱好,完全是两码事。

然而,刚开始工作的人,第一句话不是告诉你TA喜欢什么样的工作,就是自问“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?”

爱好这个东西,实际上就是个小习惯,一个花了时间和精力并有了感情的短暂迷恋。

比方说,应届毕业生总是喜欢找专业相关工作,尽管他并不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,这就更加重了未来工作方向上的迷茫。将工作往自己的专业上去死搬硬套,即使套不成能沾点边也好,这就是想让工作来满足自己对专业的爱好。

刚进入一个单位,要起英文名,一半以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中文名来音译出一个英文名,张薇叫“Wendy”李琳叫“Linda”陈乐凯直接叫“Kevin”......过一段时间又后悔自己当初太“俗”了,因为公司里面已经有了一“Wendy”俩“Linda”仨“Kevin”。其实,我们很多爱好并不彻底,也变化太快,更多的则是一时兴起。

很多女孩毕业后,说自己想做设计师,觉得自己充满创意,花了九牛二虎之力,还业余读了个万把块的培训班,最终还是靠关系去做了行政人事工作。

一开始以为人事行政专员的工作,主要就是招人,不断找人来面试。

结果,根本不是那么回事,一会儿做前台一会儿负责琐事也就是“打杂”,一会儿帮新员工办门禁卡,接着组织各部门并根据领导的指示去联系外聘的导师,开员工培训班,连公司的矿泉水都要自己去买、搬、发,还不能贵。

不行,这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,永无出头之日,突然想到了,会计工作不错,将来越老越吃香。对,开始找会计工作,但是投了简历没人睬,偶尔有一两个面试还碰了一鼻子灰,上岗证也没有,面试一问三不知。

看来这会计工作不适合我,还有啥坐办公室、体面、工资不低的稳定工作呢?

对,采购工作不错,于是想方设法,将人事行政工作中买水买墨盒和A4纸的经历夸大,这不就是采购工作嘛!

终于,花了半年伪装简历,还真的找了份采购助理的工作,找了好几个人帮助圆谎,总算过了背景调查那一关,希望工作中别被发现纰漏,尽快入行。

上班几个月后才发现,这采购工作就是帮其他同事询价,整理报价,平时还是给部门订购文具和办公耗材,这又回到了当初人事行政工作的老路了,这可咋办啊?!看来采购也不是个好工作。

此时,已经毕业4年,刚结婚,下一步如何走,做什么工作呢?老公工作也不稳定,真是迷茫啊!

以上是个现实版本。

大家看到没有,个人喜欢的工作会不断变化,从特别喜欢变成讨厌不能待的岗位了,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爱好,重新选择工作,这就落入一个一直改弦易辙的死循环,像个无头苍蝇一样。

实际上,工作就是工作,是企业单位的岗位,爱好是你的生活的追求。

工作为老板服务,爱好用来满足你私人的快感,两者的动机格格不入。

另外,从时效性来说,爱好是暂时的,而工作却是一辈子的事。

看来,依据爱好去找工作,不靠谱。

02

专业=工作?

这十几年来,我接触过成千上万名大学毕业生,“我不喜欢我的专业”就是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。

说来也奇怪,中国的学生就没几个喜欢自己的专业的,源头可能跟专业的选择有关:一是大部分人的大学专业是父母选的;二是不听父母的仅凭自己当初对社会的认识,去选了专业,现在又不喜欢了,就只能打脸了。

中国的这种“学生不喜欢自己专业”的奇怪现象,是个常态,也是个失误,年轻人毕业后需要花费大致五年的时间才能相对弥补过来,这长达五年的试错时间,就是失误的成本。

更有甚者,都毕业工作10年了,还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,接着又开始做MBTI性格测试,但仍然一头雾水,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。

实际上,专业从来就不是工作,专业在中国仅仅是获取学历和相应学习能力的工具,却不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技能可以在工作中直接应用。

再说,学校里的专业每年也都在更新和淘汰,学校里那些陈旧的理论知识,早就过时了,在你就业的单位完全不适用,你又何必对所谓的“专业对口”耿耿于怀呢?

另外,专业是大学里设置的主要科目,英文名叫做Major,工作却是具体的岗位,这俩完全不同的东西,如何对口呢?

经常听应届生说“我要改行!”,早干嘛去了?!

而且,你是学生,你只能换专业,你都还没工作,哪来的行业?

应届生就没有改行这一说,只有文科生去做理科生更适合的工作,这才勉强叫做改行。

所以,专业并不是工作。

03

性格=工作?

西方的MBTI等职业性格测试,在欧美也许有用,根据个人的性格特性,推算出适合的岗位,再去求职。

但,这套在中国怎么可能适用呢?算出你的性格适合做医生,你就能做医生了?算你适合做律师、精算师,适合做银行家,你就真信了?

还是那句话,“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这里是中国,性格测试行不通。

2017年大学应届生人数又创新高,795万,2018年820万,毕业生就业率节节走低,所以大学会鼓吹“每一个毕业生都要有一份职业规划”。

这是扯淡,学生都没进入社会,都没工作过,不知道社会和职场是啥样,如何做职业规划?

都没见过水的人,你让他写个计划“如何做游泳冠军”?结果就是学生花了上千元人民币去做性格测试,算出来自己适合做医生、律师、法官......这性格测试不做也罢,因为它只会让你更加不知道找啥工作,更迷茫。

在以“关系”为主的中国职场,那些性格测试“算”出来的你的性格,对你在中国的职业发展于事无补。

在中国的任何事业,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,这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。你的工作,跟你的个人性格无关,她存在于中国国情和社会共性之下,却不是你的性格发展的结果。

以上三点,已经阐述得很明白:爱好、专业、性格都不是工作,也不是在中国求职的依据。不明白这点,你将多走五年弯路。工作并不是去迎合你的专业,也不是强调你的性格,更不是去满足你的爱好。

04

什么工作适合我呢?

那么,这长达40年的职业生涯,如何发展呢?我该做啥工作呢?什么才是适合我的工作?

我们每个人可以自己挑选下自己身边40-50岁之间事业比较成功的亲友,多找几个,比方说找10个这样的人。你仔细观察一下,你会发现事业成功的人都有着共同的特征。

这些共同特征,我把它概括为关系,资历和学历。

关注【势商】

回复关键词“分析”阅读


单职业传奇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山亭生活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山亭生活网 X1.0

微信扫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