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山亭生活网 2021-05-27 450 10

101岁奶奶,最爱吃肥肉,5天吃1斤糖,吃菜不放盐,至今满头青丝

合肥膜结构车棚 http://www.ahlanping.com

  少吃肥肉,少吃甜食,这是现代人,特别是那些讲究养生保健的人,最为熟知的饮食禁忌。但是,在现实生活中,总有那么一些特例,他们爱吃肥肉,喜欢吃甜食,身体各项指标却一切正常,这让人无法理解,甚至也让一些养生专家感到诧异,更是无法解释。比如,今天我们采访的这位百岁奶奶。

  1、爱吃肥肉,5天能吃1斤白糖

 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周末,我们“百岁老人寻访小组”一行二人,驱车从日照市区出发,一路西行,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,来到了具有“千年古县”之称的莒县。今天我们要去拜访的这位百岁老人,是在莒县阎庄街道渚汀村。

  由于事先没有确定这位百岁老人的具体位置,我们一路打听,一路寻找。因为当天天气不好,村子里的街道上没有行人,寻找百岁老人有些困难。不过,最终在一处老屋前,我们遇到了两位在雨中拉呱的奶奶,在她们的指引下,我们才最终找到了百岁老人的家。

  “我是她大儿子,今年74岁了,俺娘叫尹京兰,今年101岁了。”老人的儿子于相庆告诉我们,母亲在饮食习惯上,没有什么禁忌,荤素都吃,最爱吃肥肉了,还爱吃鸡蛋,爱吃白糖和蜂蜜,5天能吃1斤白糖。主食以馒头和大米为主,最不爱吃的就是面条。

  尹奶奶的儿媳妇叫王友香,今年78岁。她告诉我们说,婆婆生活作息非常有规律,早上天亮就起床,天黑就上床休息。一天吃三顿饭,早饭是7点左右,午饭12点左右,晚饭5点左右,爱吃肥肉,排骨汤、鸡汤都喜欢喝。每天最离不开的,必须吃的就是白糖、蜂蜜和鸡蛋。你看她的头发还没怎么白呢。

  “早上起床后,就给她打上两个鸡蛋,加上白糖和蜂蜜,用热水冲鸡蛋花喝,喝鸡蛋花的时候,再泡上四页饼干,这就是早饭。”王友香说,婆婆的午饭,一般就是用肉炒点青菜,做点肉汤,丸子汤什么的,吃馒头,或者是米饭。晚饭相对简单一些,喝小米粥,再炒个菜,但是不能放盐,需要倒上一点酱油。

  2、晚婚晚育,嫁给大她6岁丈夫

  “我出门子(方言:出嫁的意思)的时候,快30岁了,他比我大6岁。”尹奶奶介绍,当年她是经亲戚介绍,嫁给了大她6岁的丈夫,生了一男两女三个孩子。儿子今年74岁,二女儿今年69岁,小女儿今年67岁。尹奶奶说,自己出嫁时,婆婆和公公早没有了,丈夫脾气不好,家里也穷,还爱喝酒,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,因为丈夫爱喝酒,她养大三个孩子,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苦。

  “俺大大结婚的时候就30多岁了,以前家里穷啊,他结婚之前闯东北好几年,回来后也没有房子住,就租人家的房子住。”尹奶奶的儿子于相庆介绍,可能是由于父亲过早地没了父母的原因,加上闯东北好几年,父亲喜欢上了喝酒,可以说是喝酒成瘾,不吃饭可以,但是不喝酒不行。所以,在他的记忆里,自己从小就给父亲打酒喝,这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
  “俺大大爱喝酒,脾气又不好,经常打我。一句话不合他意了,就打我,向日葵杆子都打断了。后来,我结婚有两个孩子了,俺大大还打我呢。”于相庆回忆,他害怕父亲生气,也怕父亲打他,母亲则在一边常常护着他,但是从来没教育他要反抗过。在他的心里,孝心是第一位的,无论父亲怎么打他,都是为了他好,所以自己也从来没有反抗过。

  “俺不吃饭可以,但是不喝酒不行,加上脾气又差,活到了67岁就没有了。但是我在心里从来没有恨过他。”于相庆说,母亲非常明事理,经常教育他们几个了孩子,要孝顺父母,这比什么都重要,还经常告诉他们,做人要诚实,对不住良心的事不能做。父亲在活着的时候,虽然没上过学,脾气差点,但是也经常教育他们,要多行善事,不能做恶事。这种良好的家风,一直传承到现在。

  3、有“经济头脑”,靠做小生意度过最困难的日子

  “我6岁的时候,就跟着父亲赶驴车子,去沂水运货送货。到了我十几岁的时候,俺娘在家里蒸饽饽,我就出去卖。”尹奶奶的儿子于相庆介绍,因为父亲爱喝酒,家里的日子曾过得非常拮据。在最困难的日子里,母亲想办法改善生活,才让他们一家挺了过来。

  “当时麦子少,不够吃的。俺娘就用锅在家里蒸饽饽,那时候锅小,一锅才蒸6斤饽饽,一天蒸两锅,我就背着出去卖。”于相庆说,第一次出去卖饽饽,是在自己的村里,他就喊着“卖饽饽了,卖饽饽了”,母亲告诉他说,不能这样喊,说你喊着“拿麦子换饽饽了”,他就学着喊“拿麦子换饽饽了”,没想到6斤饽饽一会就换出去了。

  “那时候为什么拿麦子换饽饽,自己不吃饽饽呢?因为那时候麦子少,吃饽饽不够吃的,这样把麦子磨成面,做成饽饽,出去换来麦子,磨面后不是有麦麸子吗,吃麸子就够吃的了。”于相庆介绍,加上当时父亲喝酒,没有钱买酒,可以用麸子换酒。所以,在最困难的时候,是母亲的“经济头脑”,让他们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。

  “俺娘年轻的时候,还给八路军缝衣服,做鞋子、鞋垫,还烙饼了。”于相庆告诉我们,他母亲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走过来,经历过吃不饱,穿不暖的穷苦日子,如今过上了富足,安稳的好日子,所以非常知足和感恩。尹奶奶的儿媳妇王友香说,婆婆不喜欢新衣服,你要是给她买新衣服,她就说“你把钱放了大街上,让人拾去也别给我买衣服。”

  4、传承好家风,儿女孝顺,外甥获得博士学位,孙女考上研究生

  “俺娘记忆力很好,哪个小孩什么时候过生日,她都记得很清楚。”于相庆介绍,孙子、孙女、外甥等小孩来,母亲也都嘱咐,在外边一定得老实做人,对不住良心的事不能做,那些做坏事的人,没有一个长当(长久)的。母亲不仅仅是这样教育后代,自己也是一直这样做的。

  于相庆说,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,就是在以前吃不饱,穿不暖的年代,母亲也是从自己的嘴里省出一口吃的,送给那些比自己生活还困难的人家。直到今天,村里那些受到她帮助过的人,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,还经常来找母亲玩,看看母亲,说说家常话,母亲在村里的威信比较高,比较受人尊敬。

  “俺外甥获得了博士学位,孙女也已经读完研究生了,还考上了北京的公务员,也获得了北京户口,现在小孩也都很争气。”于相庆介绍,在母亲的影响下,虽然自己没上过学,但是孩子都很争气,有在医院上班的,也有在税务部门上班的。而且孩子都很孝顺,那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外甥,还给老人买来助听器,家里吃的,穿的,都不用自己买,都是孩子买来的,冰箱里装地满满的。

  于相庆介绍说,母亲的娘家是阎庄街道上崖村,她在家里排行老大,共姊妹六个,现在只有母亲和小舅还在世,小舅今年已经85岁了。那几个姨活到了八九十岁没有了,姥姥和姥爷都活到了90多岁。在他看来,母亲之所以长寿,是因为善良、性格好,乐善好施,同时也与勤劳有关,母亲到了90岁时还自己做饭呢。

  “我也没寻思活到这么个分数(方言这么大年纪的意思),我就是朝(方言傻的意思),过去分家什么也不要,不给也不要。”尹奶奶说,当时结婚后,因为没有婆婆、公公了,丈夫之前过继给了自己的大爷,结婚后分家,分了两双筷子,两个碗,还有一升穇子(早年间的一种粮食,因口感粗,且味道差,现在已经淘汰),她和丈夫就这样开始过日子了,靠着勤劳,省吃俭用,抚育和培养了现在一大家人。

  “我和老伴,现在是全职伺候俺娘,晚上在这里睡,做了饭送来陪着她吃。”尹奶奶的儿子于相庆介绍说,他要是不和母亲打招呼出去一会儿,回来就得挨母亲的批评。说你怎么不说一声就出去了,上哪了,干什么去了。所以,现在他一直寸步不离地陪伴着母亲,让母亲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
  因为受父亲喝酒、嗜酒的影响,于相庆年轻时曾向母亲发誓,自己一辈子也不喝酒,尽管能喝二三两白酒。所以,直到现在,于相庆一滴酒也不喝。每年给父亲上坟时,他还常常为父亲倒满酒,在父亲的坟前静静地坐上一会,陪陪父亲。

  (图文/明之)【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或者想分享您的故事,敬请关注《新图视野》,并提供采访拍摄线索。打开平凡视界,感受百味人生。】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山亭生活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山亭生活网 X1.0

微信扫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