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价格
来源:德国优才计划(ID:ToGermany) 就在刚刚,5月15日7点18分, 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。 飞行295天、跋涉3.2亿千米, 三次发射, 长五系列火箭实现了三步跨越, 终于!祝融号在火星上, 首次留下中国印记! 这,不是一次简单的突破, 中国,已成为 目前全球成功登录火星的第二个国家。 在此之前, 多个国家曾数次“染指”火星, 都以失败告终。 前苏联,发射8枚火星探测器, 全军覆没。 日本,1998年发射探测器,失败。 印度,进入了火星轨道,失败。 阿联酋,进入火星轨道,尚无结果。 而我们此次祝融火星车, 不仅安全平稳降落, 还发来了火星的问候。
随后,世界各国发来喝彩, 国外网友也纷纷点赞。
难以想象,在半个月以前, 我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, 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, 在全国沸腾之时, 英国的《卫报》却报道, 中国“火箭残骸失控”, 恶意炮制假新闻, 试图影响我国航天员的脚步。
如今祝融安全着陆, 狠狠地打了污蔑者的脸, 就连美国航天局前局长米切尔.格里芬也说: “中国航天最令人感到害怕的, 不是它所取得的成就, 而是它背后,站着一群无畏的人。” 是啊!深以为然! 今日中国共享全球赞叹, 在这背后,就是因为这一群人, 数十年历经艰辛,坚持不懈, 让中国一步迈进了大火箭国家俱乐部; 他们,含泪奔跑, 让中国航天事业浴火重生; 他们和时间比速度, 撑起中国人对星空向往的天梯。
01 掌舵者:压力和挑战 上一秒, 大家还沉浸在紧张的气氛中, 落火成功那一刻, 控制中心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!
此时, 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, 忍不住摘下眼镜,偷偷抹着眼泪。 他叫张荣桥,是本次任务工程的总设计师, 在此之前,没有人知道, 为了迎接这一幕,他承受了多少! 只能从他背后那写满数据的黑板, 狭小的单人床, 以及脚上那双朴素的布鞋中, 窥探个中辛酸。 而更震撼国人的, 是他在采访时铿锵有力的回答。 白岩松问: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? 他答: 提升人类自信,提升国家能力。 星光不问赶路人, 时光不负有心人。 恭喜,您做到了! 而除了张总设计师, 谁说女子不如男? 天问一号的航天“女帅”张玉花 1992年, 载人航天项目上马那一年, 她刚刚生下女儿, 为了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工作, 她咬着牙狠狠心, 将三四个月大的婴儿, 送到了单位托儿所。 从神舟一号到七号,15年间, 她每年大部分时间, 都是在北京或酒泉两地出差。 女儿从小学一年级起, 就已经独立坐公交车去上学了。
她花了数十年的时间, 带领团队完成探月征程之后, 又担任了,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, 兼环绕器总指挥。 2021年2月10日晚, 火星上空的这一抹“中国红”, 她和团队整整等待了10个年头, 期间经历过多少压力, 付出了多少精力和汗水, 她已记不清,她只说: “这是辛勤耕耘的十年,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、 踩下的每一个脚印, 都是在创造新的历史。”
“各号注意,我是北京!” 作为“天问一号”北京总调度, 北京理工大学的鲍硕, 正在向“天问一号”发出指令, 她是40年来中国首位女性总调度, 被称为, 具有高性能CPU处理器的女超人。
为了保持体能, 她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晨跑, “嫦娥五号”任务执行期间时, 由于月面工作, 要在预定的48小时内完成, 她刻意减少睡眠时间, 在任务前两周, 控制两天睡一次觉。 “我是北京”这四个字对她来说, 是莫大的认可, 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曾经, 在我国行星科学一片空白的困境下, 还有这样一位临危受命,挂帅出征的, 中国火星探测首席科学家, 他叫万卫星,也像“卫星”一样, 昼夜飞驰,未得片刻休息。 从布局火星电离层研究开始, 火星、水星、金星、 木星、彗星/小行星…… 围绕行星探测12年, 他描绘了一幅, 宏大的中国行星探索路线图。
然而, 就在他主持的首个火星探测器, 终于走向成功之时, 病魔却缠上了他…… 2020年7月, 是“天问”传来捷报的日子, 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, 可背后最大功臣的他却没能等到这一刻! 因为就在此时,他刚刚离世! 为了祖国行星事业,他燃尽了一生! 临终前, 他念念不忘的就是中国火星登陆。 今日,万院士,您看到了吗? 您曾念念不忘的梦,它实现了! 此后,星河璀璨, 您的名字,永远闪耀其中!
02 保驾护航,全年无休 2020年7月23日,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, 同时也标志着, 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梯队。
一枚长五火箭从无到有, 需要6个月,如果全年无休, 一年可以总装、配套并实施,2次发射。 而一年时间里, 长五系列火箭却能够实施4次发射, 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5战5捷。 “长五人”何以跑赢时间? 因为他们可以, 连续18个月奋战在发射场, 9个人完成16个人的活。 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3岁, 大部分人在单位是主力军, 可为了祖国却在家里时常“缺席”。
总设计师李东, 工作29年,17年给了“长五”, 他曾在朋友圈写下: 孩子从小就知道, 吃喝拉撒学习作业, 全都指望不上我, 我这个父亲的用处只剩下讲故事了。 总管路系统设计吴俊峰, 把自己“泡”在了火箭总装车间, 常常天快亮才下班。 每次加完班回宿舍的路上, 他都会远望着振动塔上的四个大字: 中国航天。 他说:“那就是我的灯塔 看到灯塔,就看到了希望。”
从2013年起,海南文昌就成了, 型号发射平台设计师吴梦强的第二个“家”。 4年间,他每年至少有七八个月时间, 都待在发射场。 在那里,忍受的不只是, 酷暑的肆虐和蚊虫的叮咬, 更多的是对家的思念和牵挂。 儿子常在电话里抱怨: “整个一年级, 放学你只来接过我一次……” 2020年, 在祖国疫情最严重期间, 为了不耽误长五任务进程, 杨俊恒放弃与家人的团聚, 将年幼的孩子,托付给公公婆婆照顾, 收拾行装逆行而上,奔赴工作一线。 “海归”博士胡亚涛,为了不耽误工作, 在安排好孩子和老人的生活后, 大年初三就主动提前回京, 进行自我隔离。 从探火、探月,到空间站, 长五火箭的每一战, 都是在争分夺秒中,精益求精。 每一次发射, 团队都要求零窗口、零故障。 为了火箭的1次完美飞行, 去发射场之前,必须模拟6万次以上。 工作量之大,无人敢想!
长五火箭第一总指挥李明华说: “真正的强者,不是没有眼泪, 而是含着泪依然在奔跑的人。” 斗转星换,十年终铸成巨箭; 甘苦暑寒,波折历罢捷报传。 谢谢您们的保驾护航!
从嫦娥奔月到问天火星,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飞天探星的梦想, 半个世纪以来, 在中国航天人呕心沥血的奋斗下, 我们实现了多个第一。 第一颗人造卫星,
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,
第一次实现太空漫步……
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快速增长, 中国永远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。 这,就是中国航天人, 眼望苍穹,心有日月! 今天,在我们举国欢庆, 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之时, 也请我们所有人一起, 致敬! 这群铁骨铮铮的中国星空英雄!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! 中国,下一站, 星辰、大海...... -END-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